民生維繫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民力關乎發展。將改善民生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近年來,深圳市坪山新區不斷持續加大民生投入,切實改善民生水平,不斷提升新區民生幸福。
  用深化社會體制改革的方式,坪山新區以“社區服務綜合化、社會工作標準化、‘織網工程’系統化、外來人口市民化”為突破口,開創“以人為本、共融共建”的社會管理服務新局面。
  策劃 王偉雄 楊輝填
  撰文 劉婷婷 汪濟國
  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
  推動社區服務向“非行政化”轉變
  探索創新社區管理服務路徑的“坪山經驗”,推進“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建設,建立規範高效社區服務體系、打造優秀社區服務隊伍和實施社區服務“暖心工程”,創造具有坪山特色的樞紐型社區服務運作模式。
  去年年末,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試驗區評審會上,坪山新區以建設新型社區服務平臺為主題,獲得評審委員會評審通過,併在今年年初正式成為“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試驗區”。
  據瞭解,早在2011年,為了探索社區管理服務的新模式,坪山新區就在23個社區率先實現了社區服務中心的全覆蓋,採取“政府購買,社會運作”的方式,通過招投標引入社會組織,在社區建設社區服務中心,由專業社工提供養老助殘、親子照料、心理輔導等公益服務,初步建立起新型的社區服務平臺。
  “坪山是一個以外來人口為主的區域,我們如何發展新區,不僅需要取得居民的信任和支持,也需要他們貢獻力量,同時,他們應該享有新區發展的果實。”坪山新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改變社區的服務模式,成為了探索城市二次開發的一項新內容,關乎城市發展和改革的成敗。
  在此基礎上,2011年,深圳市民政局選擇坪山新區為試點,與坪山簽訂了全市首個市區《推進民政事業改革合作協議》,支持新區在社區服務等領域探索創新,2013年初坪山又被列為深圳市基層管理體制改革的先行試點單位,併在其後成為“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試驗區”。
  經過將近3年的發展,借助社區服務中心,坪山已打造了一個綜合性、一站式、非行政化的便民服務平臺,推動社區服務模式由政府提供向“非行政化”轉變,其充實和壯大了的社工隊伍,為居民提供了個性化和專業化服務。
  據統計,當前,坪山集聚了社工人才253名,平均每萬人擁有社工4人,在全國處於領先位置,併在23個社區建立社會組織孵化基地,培育了文體類、公益類等220個社會組織。
  “織網工程”編織幸福
  推進實有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除了社工的專業化服務,坪山還在社會建設上深入推進“織網工程”的試點區建設,健全基層綜合服務管理平臺,拓展“織網工程”在政府“信息共享”和“信息惠民”中的支撐作用。
  在“織網工程”設計之初,坪山就提出了“民心之網,編織幸福”的目標,將涉及基層管理的事項進行梳理、整合,細化為35大項381小項,將基層和群眾最迫切需要服務的事項細化為8大項43小項,在社區推出“一窗式”受理,實現一張網流轉、一條龍服務,居民跑一個窗口,甚至在自己家中就能申請辦理43項常遇常辦的事項。
  如今,居民通過社區設立的“一窗式”綜合服務窗口、“易辦事”終端機、社區家園網“我要辦事”模塊、家園網APP版、微信公眾賬號、信息採集員上門代辦、服務資源與服務需求自動快速匹配等具體手段,不僅僅可以方便查詢到房屋租賃、工作招聘等信息,還可以進行業務的網上辦理。
  去年11月12日,全國政務信息共享建設工作研討暨信息惠民國家示範城市建設工作研討會在深圳市召開,坪山新區“織網工程”得到了國家發改委、市委、市政府、社會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成為全市社會建設的一道亮麗風景。
  用實際行動倡導“來了,就是深圳人”的理念,坪山一直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作為社會建設重要內容來統籌推進、抓好落實。2012年,坪山出台了《坪山新區推進實有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施方案》,制定了就業保障、公共教育、醫療衛生等8大類51項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及其推進計劃。
  今年,坪山將在改革上推進“全國社會工作服務標準化示範地區”建設,完善社會工作服務優勝劣汰機制、建立服務標準、規範人員管理和加強“社工引領義工”聯動模式,為全國社會工作標準化體系建設提供“坪山樣板”,以最大程度吸納人民群眾參與改革,也使廣大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原標題:將民生作為坪山改革的落腳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t47mtffk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