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音
  一
  古人說過:“要莫於節欲。”意思是說,作為一個公民,或者是官員,最重要的,就是要奉公守法,節制自己不正當的私欲,不可追求過度的奢華生活。
  人人都有美好的願望,希望生活一天比一天好,這是人之常情。在制度允許的範圍內,憑自己的合法收入,吃穿得好些,住得寬敞舒服些,這無可非議。它與享樂主義完全是兩碼事。
  享樂主義是腐朽人生觀的產物。它奉行的是享樂至上,整天花天酒地,或以各種不同方式享樂,大肆揮霍公款,把國家的制度拋到腦後。俗話說,“玩物喪志”。沉溺於聲色犬馬的腐朽日子,失去的不僅是錢財,更重要的是“喪志”,即失去為人應有的志氣與理想。而理想與信念,是人生的指路明燈。
  宋朝大思想家歐陽修說得好:“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懷著憂患意識毫不鬆懈地辛勤勞作,可以使國家興旺發達;而貪圖安逸享樂,則可以遭致“亡身”之禍。如今,不是有些人因此而走上“亡身”之路嗎?
  二
  世上沒有一輩子不犯錯誤的人。人之楷模孔夫子也難免出錯。
  對待錯誤有兩種人。一種人是犯了錯誤之後,認真總結經驗教訓,決不在同一個地方和同一類問題上,再犯第二次錯誤。一位著名學者有句意味深長的話:“聰明人不是永遠不摔跤子的人,而是不在同一個地方摔第二次跤子的人。”
  另一種人是犯了錯誤之後,怨天尤人,罵罵咧咧,摔了跤卻怪道路不平坦。更有甚者,犯了錯誤不認錯,不在真理面前低頭,遮遮掩掩,竭力詭辯,甚至擺出一副一貫正確的架勢嚇唬人。
  這種人的下場,很可能是不斷地在原地摔跤子,跌得鼻青臉腫,什麼也得不到。
  錯誤既是過失,也是財富。聰明人從錯誤中汲取智慧,成為成功者。那些陷在錯誤里不能自拔的人,最終可能被自己葬送了前程。
  三
  世界上沒有全能的聖人。任何人都有局限性。一個取得傑出成就的大科學家謙虛地說:“我的科學成果,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取得的。”
  有些人自高自大,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沒有他做不成的事。他倚仗手上的權力,為所欲為,什麼人的真心話都聽不進去,只喜歡親信的阿諛奉承。但權力是不會產生智慧的。自以為自己全能,實則是夜郎自大,自我封閉,最後以失敗告終。
  有些獲得成功的人,首先承認自己不是全能者,並不比他人高明。唐太宗李世民,自認為他的弓箭是最好的。經專家鑒定,他的弓箭並不優良。李世民聽了嘆道:“我用弓箭定天下,想不到還不真正懂得弓箭,更何況天下的事,我怎能都懂得呢?”當他明白自己並非是無所不知的人,就為他汲取眾人智慧打開了大門。唐太宗開創了後人稱頌為“盛唐”的偉業,這與他虛心“納諫”(即聽取批評建議)無疑大有關係。
  以敢言著稱的唐朝諫議大夫魏徵有句名言:“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就是說,多聽取四面八方的不同意見,就能眼明心亮,正確判斷政事的是非。如果只聽取少數親信的片面之詞,就會墜入黑暗的五里霧中,勢必誤事。
  這是流傳千古的至理名言。  (原標題:新年雜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t47mtffk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